永无止境的现代化耕耘路


中国气象报记者 段昊书 张明禄

  气象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气象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发展梦想。

  新中国成立65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得到飞速发展。而在实现气象现代化这条道路上,中国气象人始终坚持上下求索,努力奋进。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纲要》发布,到《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具体落实;从2013年中国气象局动员部署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到2014年10月13日出台《国家级气象现代化重点目标任务和评价方案》。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是时代赋予广大气象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更是气象人对“中国梦”的宏伟实践。

  气象现代化脚步不停歇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与国外有差距,但我国气象科技发展情况较好。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气象事业不但停滞不前,而且遭到严重破坏。”前中央气象局副局长骆继宾回忆道,“1973年,世界气象组织正式恢复我国席位后,我们通过与各国代表交流、实地进行考察,了解国外气象现代化建设情况,发现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已经很大了。”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很多预报员要做的功课是“访问老农”。那时候,天气预报水平不高,有时预报员自己心里也没有底,反倒是老农“识天”的能耐更高。如今,各级气象部门向农业生产大户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精细化的为农服务信息为农民朋友解了燃眉之急。这一切的转变,在于改革开放以来重新上路的气象现代化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大批专业气象人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1979年的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气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提高气象服务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转移到气象现代化建设上来。

  1979年,中央气象局党组开始着手准备进行气象事业长远发展规划,1980年7月,成立了以邹竞蒙、程纯枢为组长的“长远规划领导小组”和14个专业组。

  1984年12月,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审定通过了《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纲要》,设计了探测、电信、资料、预报、服务五大业务技术体系,勾画了一幅气象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2006年,国务院3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使我国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

  本届中国气象局党组在党组书记郑国光的带领下,审时度势、锐意进取、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开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新征程。2011年,局党组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开展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的重大决策,当年10月27日,决定在江苏、上海、北京、广东四省(直辖市)进行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后增加了重庆和浙江的宁波、杭州。2012年5月,中国气象局印发《关于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2013年5月31日,中国气象局动员部署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此后,多次组织专题研讨,研究制定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国家级气象现代化总体方案及省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同年6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的通知》,气象现代化从试点转向全面推进阶段。

  2014年,中国气象局多次召开国家级气象现代化推进会,先后听取多个省份关于省级气象现代化方案制定或推进情况的汇报。5月20日,中国气象局印发《省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10月13日印发《国家级气象现代化重点目标任务和评价方案》。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脚步已愈发加快。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并投入业务运行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共171部,常规地面、探空观测站点数量与美国相当,业务布局保持稳定;已建立起完整的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及应用体系,有7颗气象卫星在轨稳定运行,其中,极轨卫星的业务布局要优于欧美,静止轨道布局及轨道资源与欧美基本相当;已建立环境气象、海洋气象和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等业务体系,各项气象预测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已经连续两年小于100公里,观测自动化、预报精准化、综合资料应用等方面都取得阶段性成果。

  紧抓“三化”体现时代特征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当晚,装备先进的移动气象站(车)就进入震区。气象工作者从抗震救灾一线传回宝贵数据,确保了救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顺利进行。

  除了现代化的业务技术和服务手段在这次抗震救灾气象服务中大显身手之外,当地气象部门还吸取2012年彝良抗震救灾气象服务经验,把降雨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视作预报预警服务的重点,进一步加强与国土部门的合作。两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报,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这次抗震救灾气象服务正是对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最好体现。

  “气象事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坚持不懈地推进气象现代化。”郑国光在2014年夏季中国气象局党组中心组学习情况通报会上指出,全国气象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国家级气象现代化,国家级气象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气象业务的科技水平,关键要在核心气象业务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气象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内涵、特点和目标。新形势下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就是要大力推进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建立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推进气象现代化需要将气象工作放到党和政府工作全局中去谋划、部署和推进。从2013年开始,中国气象局领导先后多次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领导共商气象现代化建设大计。省部合作联席会议、气象现代化工作会议以及签署省部合作协议,体现了各地党委、政府对气象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心与重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牵头出台省级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将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政府重点工作。

  “打铁还需自身硬”,气象业务现代化就是为了给气象现代化建设扎实“内功”。“过去有关云量、云状等一些人工观测项目,现在均改为自动气象站观测。”湖北省咸宁市气象局观测员王芬芬对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带来的改变体会颇深。1991年6月15日,我国第一个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正式建成并投入业务运行,预报时效从3天延长到5天。2014年,中央气象台中长期预报的时效已达到15天至20天。从今年9月24日开始,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开始在其业务预报模式中使用“风云三号”B星微波湿度计资料,谁能想到,距离1988年我国发射第一颗“风云”气象卫星仅隔26年。

  气象服务社会化,就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气象服务,不断改进公共气象服务提供方式,加快建设适应气象现代化的新型气象事业结构。近年来,各级气象部门不断深化部门间合作,创新机制,以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为切入点,深化气象防灾减灾职能,一个个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示范乡镇,让气象防灾减灾不再只是一家之功;随着新媒体应用日渐广泛,气象部门利用微博、微信的渠道,有效扩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在装备社会化保障方面,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也正发挥重要作用。

  让气象现代化成果惠及群众

  2014年8月16日16时,距离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青奥会”)开幕式举行只有短短4个小时。在江苏省南京市,赛事组委会、开幕式导演组都在等待气象部门给出最新预报结论。此刻,针对开幕式的天气专题会商又一次进行,中央气象台、上海中心气象台、浙江省气象台和安徽省气象台的首席预报员共同聚首,从一张张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中追踪着天气变化的蛛丝马迹。

  事实上,早在8月8日,气象部门便给出“开幕式当天阴转阵雨,可能产生中度风险”的预报意见。而在开幕式举办当天,气象部门的预报意见没有发生改变,指出开幕式进行途中出现降雨的可能性较大,但降雨量不大,不会影响开幕式顺利举行。而实际降水监测数据与前期的预报结论几乎完全一致。开幕式结束后,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专程致电气象部门,对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表示感谢。

  气象部门圆满完成青奥会开幕式服务保障工作,秉承的是“智慧气象、精致服务”的理念。而实现“智慧气象”与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密不可分。更精确的观测资料、分辨率更高的数值预报产品、更完善的部门联动机制……这是一个伟大时代给气象工作创造的有利条件。

  郑国光曾指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是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福祉的必然要求。那么,检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成绩,便是要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北京“7·21”特大暴雨让人记忆犹新,且带给人们太多难以忘却的痛。在2013年汛期,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不泡一辆车、不死一个人”的总体要求。市气象局通过完善短时临近天气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建立“三道防线”“三重提醒”“三个阶段”工作制度,创新建立“1+2+3+N”分强度、分区域、分时段的“渐进式预警”“递进式预报”“跟进式服务”的预警服务模式,提高了突发性天气的气象服务针对性,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予的重任。今年汛期,北京降水偏少,但强对流天气频发,随着分区域预警模式愈发成熟,整个城市得以安全度汛。

  2014年9月23日,台风“凤凰”(热带风暴级)在上海登陆。这是25年来台风第一次登陆上海。家住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的沈阿姨说:“那天是瓢泼大雨,幸亏社区气象协管员及时提醒,不然小区车库就要被淹了。”在上海市中心,社区不下5000个,气象部门创新思维,结合上海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和社区“自治家园”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让街道、居委会、小区居民一起担当社区气象防灾的“主力军”。五角场街道就是上海首个气象防灾减灾试点社区。在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市民只要点击与市气象局联网的气象预警业务系统,地图上积涝高风险区、大风高风险区及雷电高风险区均一目了然。

  在广东省广州市,城市内涝问题曾经令市民苦不堪言。近年来,市气象局加强与市排水设施管理中心合作,主动开展中心城区水浸黑点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初步建立城市内涝灾害数据库,确定城市内涝典型区域的致灾临界降水指标,并通过技术手段生成内涝灾害风险图。2013年底,当地气象网站改版上线,市民到天河体育中心看球,或到白云山登高,只需在网站地图上一点,就能获得当地的详细天气预报。

  在悄然之间,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已惠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65年以来,气象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追逐世界先进水平,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距离国务院3号文件制定的到2020年建成气象现代化的目标只有6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气象人不敢懈怠;同时,气象现代化建设这条道路其实永无止境,气象人唯有用汗水浇灌信仰,用双脚丈量理想,才能让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4年10月24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